“食品、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的工作面临更加艰巨和复杂的挑战。”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第二届候选会长、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表示。
(资料图片)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第二届候选会长、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
8月19日,在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主办的“首届中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多位院士为食品药品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
提升风味和健康水平是食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孙宝国
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风味、健康双导向,提升食品风味和营养健康水平是长期任务,也是食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风味创新方面,以脱脂乳为例,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健康需求,但风味受到了影响。通过将脱脂乳中剩余的脂肪部分调控转化成风味物质,在脱去60%脂肪的情况下,不外加香精,即可达到与全脂乳相同的风味效果;在健康创新方面,比如“三减”中的“减盐”,北京工商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源于香菇的咸味肽可减去40%的氯化钠而保持咸味不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
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快速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药监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2019年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6.9%,远高于药品领域的4.7%。
据国家药监局相关数据,2022年,相较于2021年,国产医疗器械注册数量有所增加。从2014年到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189个医疗创新器械,其中境内创新医疗器械涉及15个省的134家企业,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产品数量和响应企业数量最多,约占全部189个创新医疗器械的82.5%。
但是,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诊断及临床检验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生命救治支持设备、智能可穿戴医用设备等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
从五方面入手推动我国抗体药物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任陈志南
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我国目前批准上市的进口抗体及融合蛋白药物共有28种,国内批准研制原创抗体药或生物类似药25种,已有多家企业的产品处于上市审批或三期临床阶段。
我国抗体药物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临床需求、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等驱动,但也面临着产品创新不足、供应链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对此,应从五方面来推动: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寻找新靶点和适应症,提高差异化和竞争力;二是从患者利益出发,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管标准,提高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快产业平台和转化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企业间合作;四是拓展国际市场和合作机会,发展新技术抗体形式,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五是提高原辅包材、装备国产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保障供应稳定。
责编:乔靖芳
主编:张赫
校对:王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