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自6月17日起,江苏多地遭遇大到暴雨。18日上午9时起,江苏省启动全省沿江地区防汛IV级应急响应,各地加强巡查值守,做好工程调度,落实排涝抢险待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生态承受着更大压力,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日益重要而迫切。“韧性城市”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南京提出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探索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无锡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美丽宜居城市、美丽河湖行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深度融合……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城市发展说到底是为人的生活更舒适和美好,宜居尤其重要。宜居即“宜人”,就是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城市建设方方面面,为人们营造科学、合理、便捷、友善、健康、富有美感体验的生活环境,让人感到便利和舒服。宜居城市少不了韧性。所谓韧性城市,通常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能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可以讲,韧性是宜居城市底线。城市越有韧性,宜居越有保障。韧性和智慧又密不可分。韧性是底线要求,智慧则是实现手段。建设智慧城市,就是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城市日常管理效率,让城市在常态化运营中更安全更高效。一言以蔽之,宜居是目标,韧性是底线,智慧是手段,都是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检验一座城市是不是“宜居、韧性、智慧”,一场大雨足矣。如果“老天爷打个喷嚏,城市就感冒发烧”,那么,地标建筑再多、马路再宽、夜晚灯光再美,也不能叫“宜居、韧性、智慧”。这些年,城市发展越来越快,百姓也正从城市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但不少人也有这样一个感觉:有些城市好像越来越弱不禁风了。一场暴雨,主干道就会出现大量积水,造成交通较大规模拥堵,给市民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地上淹水严重,问题往往就出在地下。在有些地方,地上建设热火朝天,地下管网建设却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也特别需要找准并补齐城市安全方面各种短板。“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主动补齐安全短板,积极消除安全隐患,宜居和韧性才有基本条件,也才能称得上“智慧”。
权威人士提醒: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体系化推进,统筹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能不能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关系,则取决于政绩观是否对头。政绩有显性潜性之分,显绩通常指可视可观可触可摸且马上能见效的业绩,潜绩大多不易直观且耗时费功的业绩。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大量“打基础、利长远”之事,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才能“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一切从实际出发,让“里子”“面子”并重成为城市更新常态。
当然,韧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针对城市运行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风险的举措;同时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城市更新中更加重视群众的满意度,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刘根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