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田渭法
2023年6月4日,我在诸暨市马剑镇政府和海亮学校费、纪两位老师的陪伴下,访问了马剑镇状元村寺坞自然村赵佳元的出生、行医地。在镇政府老潘的布置下,我先后访问了老卫生院长、状元村老书记、文书和乡村医生。
(资料图)
因为纪老师不是诸暨人,所以第一站我们到马剑镇政府旁的“戴氏宗祠”,参观了戴思恭纪念室,渐次到进入马剑的“秦皇古道”,欣赏镇政府老潘所撰的碑记,然后再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过方口村往状元村。1987年11月18日,我和毛培镐、徐荣华在戴关荣医师家查阅戴氏家谱,下午在独山考证戴思恭墓和600年前的墓碑,并有“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戴公塘志”的12字篆文。
终于我们来到省级美丽乡村——马剑状元村寺坞自然村。
如果说马剑村的戴原礼是为应天府皇室看病、施药服务的,那么赵佳元则是一心为底层劳动人民服务了一辈子。
赵佳元,字中元,号维扬,敬称元先生。生于1903年2月21日寺坞村。幼年,他在近村“明德学堂”读书,年龄稍大一点又在马剑镇上读书。去马剑必须经过方口村和独山脚。一次,父亲陪着他来到独山叫“金狗头”的地方,这里有一口坟,还有石碑,父亲点了几根香,和儿子一起跪在墓前,祭拜戴原礼。
“爹,戴原礼是个医生吗?”
“是!”
“他在哪里看病?”
“他起先在金华、浦江、义乌、富阳看病,后来名气大了,朱元璋请他到南京的皇宫里。”
“爹,他的师傅是谁?”
“他的师傅叫朱丹溪,是义乌赤岸人。戴原礼十岁就和他爹拜师朱丹溪了。”
随后,父亲给他讲了戴原礼的故事:与师傅一起治“发背”、在吴中行医时刨根问底在中药中加一块糖与锡的故事、在皇宫给马皇后创新治疗“胯马痈”……随后,赵佳元读了戴良的《九灵山先生房集》中的《丹溪翁传》和宋濂的《送戴原礼还浦江序》……
建溪潺潺绕寺坞,叠彩如画绿村庄。
18岁时,赵佳元向父母提出:“爹,妈,我要学医!”
爸妈见他一本正经的脸,高兴地同意了。“学医好,戴原礼就是你榜样,为老百姓治病是个好职业!”于是父亲又为他买来许多中医书,其中有戴原礼的《推求师意》《金匮钩玄》《丹溪心法》和李挺编著《医学入门》《汤头歌诀》等等。
这时候,他拜雾头山天目道人为师,前后3年。师傅有感于他的勤奋好学,对望、问、闻、切把握的准确,便把倾身技艺传授给了他,教他使用针灸、草药,又教他特色满满的药食预防、治疗。师傅对他说:“你赵佳元是第9代传人,望你珍惜自己的医术,尽情地在老百姓身上发挥!”
回到寺坞老家,家有不测,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埋葬了父亲。在坟头上哭了两天。他整理了自己的老屋,决定在家先开一个诊室。
赵佳元看病的对象,先是家人、邻居和亲戚朋友,后才是百姓。
很快,病人多了起来。针灸病人、拔罐病人都需要卧床,诊室的两张床不够用时,他请病人到楼上自己的床上卧着。山区的中青年,摔伤、扭伤、跌伤比较普遍,他一边是针灸和火罐,一边是内服治跌打损伤的中草药,效果不错。空余的时候,他和同伴在附近山上采草药,元胡、石斛、野菊花、金银花、麦冬、黄芪……他还学习戴原礼和朱丹溪的制作经验,枇杷叶是止咳的,他采摘制作成汤剂,冬春时节咳嗽病人来就诊,就直接喝上了;孩子们久咳不见好转,他采来“金虾公”,晒干切碎,作为中草药施给患者……
从行医开始,他便在夜深人静时,记录一些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如跌打损伤患者,用东风菜水煎取汁,用黄酒服就疗效好,而不用黄酒服疗效就差;又如妇女回乳,需山楂、六曲、麦芽,而山楂一定要炒;烫伤的患者可用狗油搽,也可用蛇油搽……
赵佳元于40多岁时在浦江中余乡开了一家“元医诊所”。
“元医诊所”的开办使他更忙了,名气也更大了。一天到晚看病,有时候半夜也要看病和出诊。
一次他上山采“青风藤”,一个眼花,踩了个空,脚被跌伤成了骨折,手和肩被垫伤,他口服了20来天的三七、红花等,本该让伤慢慢好了起来,可是上门来的病人不绝,他拄着拐杖为患者看病,而远道来请元医生的人就干脆用轿抬他去看病。
赵佳元最“红”的看病时期,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时间约20年。医术精,态度好,用针灸、中草药收费少,是他的口碑。
鼎盛时期,这位元医生一叫“抬轿元医生”,二叫“竹排医生”。
“抬轿医生”就是元医生脚伤不便行走时,人们干脆用“轿”请他。据乡亲们说,人们请元医生往往是“先轿刚下后轿又接走了”,“香”到这种程度。“竹排医生”是他大受富阳山区人的欢迎。那时候元医生去富阳山区看病要乘数次竹排,有一首民谣这样说:“壶源十八渡,渡渡卷裤脚,一渡不卷裤,裤子湿到膝盖头。”
富阳与诸暨是临县(市),直到现在,诸暨的应店街镇中心卫生院,仍然常有许多富阳来的病人,新型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实施前后的2008年,富阳有一山区乡看病依然是同诸暨应店街中心卫生院签约。
那么,元医生是中国境内第一个赤脚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诸暨开始涌现“赤脚医生”是1965年,浙江省社教工作团组织巡回医疗队在枫桥栎江公社桥亭大队举办了一期半农半医学习班,这个学习班有枫桥、栎江、齐东、新风四个公社共32人参加培训,时间7天,长至10天,培训后在所在大队办卫生室,一边劳动一边为群众看病。1967年12月,诸暨卫生系统参观上海川沙县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返回后县卫生局在安平搞点培养赤脚医生。“赤脚医生”这个名称是1967年才出现的。
赵佳元所在的马剑乡,当时还属浦江县,他是浦江县第一批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提倡“一根针一把草”,而赵佳元看病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医,响应国家的要求,他很快撰写了一本符合当时规范的《赤脚医生手册》,经1968年《红旗》杂志第3期、1968年《文汇报》《人民日报》一刊,赵佳元立即成了“红人”。上海川沙的王桂珍学习了赵佳元的《赤脚医生手册》,在《文汇报》撰文称,学习了赵佳元的《赤脚医生手册》后对自己做赤脚医生有了信心。
赵佳元去世后,王桂珍的《赤脚医生手册》手术出版,人们敬她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而王桂珍的医术和著作恰恰是从赵佳元处学到或者说受到启发的。所以中国的赤脚医生,赵佳元是“第一人”。
赵佳元没有留下照片、药箱和各种日记及资料,他的去世也是我的推算,连《赵氏家谱》也无记载,我推算他是1970年左右去世的。他唯一留下的是赵佳元当医生的故事,他住过的一间破旧老屋,还有1950年他与邻居一起置办的“风车”上几个苍劲的墨笔字。
据1987年版《诸暨县志》记载,马剑乡的行政编制划归诸暨县管理时间是1967年。这也是诸暨卫生系统不了解赵佳元的原因之一。况且,马剑乡划归诸暨后,赵佳元医生已体弱多病,不久就去世了。
但是不管怎样,赵佳元这个医生“红”过,他是一名最受农村尤其是山区人民欢迎的好医生,赤脚医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