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848期】
5月10日,伴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精确入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看到这一消息后,气象系统指挥员聂甲斌如释重负,说道:“零窗口发射,天舟六号入轨精度如此之高,气象系统不负众望!”
聂甲斌(右一)在气象保障现场
(资料图)
就在发射前几天,受全国强对流天气影响,海南多地出现雷暴、大风、强降水等恶劣天气。突发的技术状态变化,给天舟六号发射带来了困扰,窗口时间进一步压缩。
如何在零窗口发射,气象系统如何下保障零窗口发射,这是本次天舟六号任务的难点,也是亮点所在。
火箭垂转向塔架
→
零窗口发射,要求更高
要在零窗口下按时发射,气象团队需要在发射日当天对发射区上空气象条件进行充分地预判和识别,进而推演出发射窗口短暂的放行条件。记者了解到,相比于其他型号火箭,长征七号“高而细”的特殊箭体构造对高空风要求很高,也常常成为制约发射窗口的关键因素。
据聂甲斌介绍,在此次任务中,气象系统提前针对火箭箭体、大气环境变化规律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确保数据准确的前提下,采用了和以往大不相同的保障模式。例如多次增加探测频次,进一步细化数据收集的种类等等,目的在于保证火箭发射时对上方气象环境和地面航天器的可知可控。
聂甲斌在记录气象数据
在数据容错方面,聂甲斌团队也早在一个月前,就按照发射日关键节点,实施高空风加密探测,积累数据。同时,他们还对近地面风向风速、电场、温度、气压、湿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进行收集,数据种类近百余种。为最大程度减少人为误差,聂甲斌推行“双岗双检查”、岗位负责人和指挥员联合把关等核查核验措施,确保了数据链路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气象作为火箭‘零窗口’条件之一,我们没有容错余地。”聂甲斌说。
一派繁忙景象
→
完善机制,精准保障
为了确保火箭发射成功、万无一失,聂甲斌和团队成员经历了数不清的演练,做了充足的准备。
聂甲斌介绍,针对此次发射任务,团队在以往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甲的保障经验基础上,对气象系统的关键参试设备进行了反复确认。
为确保没有单点失效环节,保持数据连续精准,他们在完善备份机制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环节中,创新推行双套自动站“热备份”,在收集气象数据的同时,既确保了数据的连续和完整,又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对两套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判读,为该节点数据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双保险”。
聂甲斌(右一)为岗位人员讲解设备原理
在应急处置方面,聂甲斌团队也做了充分准备。针对高空涉氢场所的易燃易爆性、浅层风塔高空维修的不安全性、高功率探测雷达的辐射散射性……聂甲斌集思广益、举一反三、逐一梳理,优化了气象系统安全知识手册和操作规范,并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中,成为了大家相互提醒、规范操作、有序处置的好习惯。
聂甲斌正在维护L波段雷达
→
以老带新,锋芒尽显
就在火箭发射前三天,文昌发射场各个参试团队纷纷在塔架下开展任务动员,郑重宣誓,目的就是坚定信心,为夺取发射任务胜利加油打气。
“本次任务新上岗人员比例较大,这是本次任务我们识别到的新变化。”聂甲斌说道。
为此,聂甲斌通过观察了解新上岗人员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在团队的集中讨论下,根据岗位需要,精准划分人员架构,并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采用“理论+实践”、“小课+大课”、“自学+培训”等多种形式展开培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确保新上岗人员达到预期的学习效率和培训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他们“以老带新”、“一对一帮带”,坚持以操作规程为基准,对设备使用中的难点盲点反复推敲,在讲清“误操作”带来风险隐患的同时,还加深新上岗人员的安全质量理念。
“本次任务中,新上岗人员通过全程跟岗学习、参与故障排除,业务能力已基本形成,团队也正趋于年轻化。”聂甲斌说。
夕阳下的发射工位
后续,文昌航天发射场高密度任务相继而来,聂甲斌和他的团队也会总结好此次天舟六号任务的发射经验,做好传优改进工作,全力以赴准备后续高密度任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