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市后,市场对上半年现货价格走势的预判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供应压力较大,需求季节性下滑,现货价格将持续下滑,全国均价可能跌至11-12元/公斤区间,随后价格缓慢回弹;第二,供应压力较大,需求同比好转,现货价格虽有压力,但价格底部环比将高于2022年,价格触底后将经历磨底过程。但实际情况是:生猪现货价格在过去一个月经历了显著上涨,截至2月24日全国标准生猪价格为15.82元/公斤,较月初(2月1日)上涨1.74元/公斤,涨幅达12.35%。可以说,市场对现货价格在2月份大幅上涨的预判并不充分。
对于近期现货价格大幅拉涨的原因,市场将关注的重点更多聚焦在了养殖端惜售、二育快速入场等情绪化因素上,但从近期现货价格上涨的幅度和可持续性看,本次现货价格的上涨并不仅仅是情绪使然。我们认为市场压栏、二育入场等短期情绪因素并不能在脱离供需基本面大前提的背景下推动现货价格快速、持续、稳固的上涨, “理论出栏断档”和“消费市场超预期”形成的合力是驱动二月份现货价格大涨的核心因素。
【资料图】
“ 供应断档”是一季度生猪供应的背景色
官方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自2021年6月开始下滑,这是去年市场看好2022年4季度和2023年1季度的核心论据,但受供应压力后置、新冠疫情扰动等多因素影响,去年四季度现货价格走势并不及预期。在此之后,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市场好像认为“结论”错了,“论据”也一定错了!仿佛在突然之间,市场在进行行情研判时显著减少了对官方能繁数据走势的分析,这或许是导致市场对2月现货大涨预判不足的核心因素。
我们的观点是:历史“结论”错误,并不代表核心“论据”错误,“商品猪理论供应不足”仅仅是“2022年4季度现货价格高位”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不应忽略2022年3、4、5月能繁母猪低位对当前商品猪出栏量的影响,理论出栏量处于相对低位是2023年一季度供应的背景色。
如上文所述,这一背景色在过去较长时间并未引人注目。核心原因有两点:第一,严重的供应积压和春节出栏窗口偏窄等因素阶段性掩盖了2022年4季度和2023年1月份理论出栏量偏紧的事实;第二,春节假期后问题猪集中冲击市场,以及节后消费阶段性断崖式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述问题。
但当迷雾趋于消散,事实终将显现。随着节前供应后置的毛猪逐步出清,出栏体重开始下滑,市场问题猪只抛售压力减轻,被掩盖的“理论出栏断档”因素开始支撑价格,这可能是前期现货价格一直难以跌破14元/公斤的核心支撑。当然,大家对“供应断档”的认识并不统一,因为从集团场公布的出栏计划看,集团场一季度出栏计划并未减量,给市场造成了供应充足的印象。事实上,“理论出栏断档”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中小养殖主体存在存栏缩减、且有因疫情等因素导致的超卖现象,这一部分供应的缺失足以导致阶段性的供应偏紧问题。
我们需要强调的另一点是,中小养殖主体恰恰是市场情绪的主要参与群体,散户空栏(或者说栏位充足)也是压栏惜售得以进行和二育群体得以大规模、快速入场的物理条件。因此,在供应存在阶段性断档这一前提下,当压栏和惜售情绪再起,市场节奏完成反转,断档格局和亢奋情绪形成合力,助推了2月份的现货价格快速上涨。
综上所述,供应断档的基本面对淡季价格构成托底,并在情绪加持下助推了现货大幅反弹。但是,“断档”是阶段性的,情绪惯于助涨杀跌。按照官方能繁母猪的变动趋势,预计市场将于3月底走出断档影响,压栏和惜售导致的供应后置也将在4、5月份转为抛压。同时,随着价格重心的抬升,惜售群体的认买度会缓慢提升,二育群体的入场积极性也会逐步衰减。因此,从供应基本面和供应情绪面的边际变动看,市场继续大涨的动力已经开始走弱。
猪肉消费回暖,但难改季节性
第一,消费恢复的情况远超我们预期。市场担忧的二次感染高峰并未到来,这为整个市场消费从低谷快速拉升至高位创造了条件。考虑到陡增的商务、旅游等需求,我们甚至认为目前的消费要好于疫情前年份水平。
第二,价格变动的驱动来自要素的边际变动。对消费的考察不能忽略需求的季节性和边际性,市场需求虽已触及冰点反弹,但在季节性约束下,短期继续边际改善的空间不大。因此,需求改善对价格的推动也应该已经处在边际走弱的轨道上。
综合上述供应和需求的观点,我们认为并不能把近期毛猪价格上涨的主因归结于“二育”之上, “理论出栏断档”和“消费市场超预期”才是驱动二月份现货价格大涨的核心逻辑。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 “理论出栏断档”短期仍将持续,消费也不存在短期快速下滑的可能,因此近期毛猪价格重心的上移是有支撑的,短期看不到现货大跌的驱动。同时,从各因素的边际变动看,继续支撑现货大涨的驱动也在走弱,现货继续冲高的空间同样不大。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现货价格将陷入一段时间的震荡过程。
后续随着市场供应于3月底走出断档影响,压栏和惜售导致的供应后置也将逐渐转为抛压,预计4、5月份的供应压力将有显著增加。
标签: